锂电池制造(动力锂电池、储能锂电池)对温度精度、环境湿度要求严苛,温度波动会导致极片涂层脱落(影响电芯容量)、电解液分解(缩短循环寿命),直接影响锂电池的安全性与能量密度。专用锂电池制造冷水机通过微精度控温与低湿度适配设计,满足 GB/T 31485-2015、IEC 62133-2017 等行业标准要求,保障电芯生产过程的高稳定性。
1. 锂电池极片干燥冷却
针对锂电池极片(正极三元材料、负极石墨材料)的干燥工序,极片需在 120-150℃下烘干水分后,快速冷却至 25±1℃(避免极片高温氧化,防止涂层热应力脱落)。冷水机采用 “极片干燥机冷却辊系统”:通过嵌入冷却辊的钛合金冷却管,将极片表面温度从 130℃稳定冷却至 25±0.5℃,冷却速率控制在 5℃/s,同时配备 “极片速度联动” 功能 —— 当极片传输速度从 1m/min 提升至 2m/min 时,自动加大冷却流量(从 1.2m³/h 增至 2.0m³/h),确保不同传输速度下的冷却效果一致。例如在动力锂电池正极极片干燥中,稳定冷却可使极片含水率≤50ppm(国标≤100ppm),涂层附着力≥5N/m(避免卷绕时涂层脱落),极片平整度误差≤0.1mm/m,符合《锂离子电池正极极片》(GB/T 37202-2018)要求,保障电芯后续卷绕工序的一致性。
2. 电芯注液恒温控制
锂电池电芯注液(电解液为碳酸酯类混合液)需在 20-25℃、湿度≤1% RH 的干燥环境中进行,温度过高会导致电解液挥发(注液量偏差超 5%),过低则会增加电解液黏度(注液效率下降 30%)。冷水机采用 “注液室 - 电解液储罐双恒温系统”:一方面通过冷却盘管将注液室温度稳定控制在 23±0.3℃;另一方面通过冷却套对电解液储罐降温,将电解液温度控制在 22±0.2℃,避免温度差导致的电解液吸潮。例如在方形动力锂电池注液中,双恒温设计可使电芯注液量偏差≤2%,电解液含水率≤20ppm,电芯首次充放电效率提升至 90% 以上(传统控温仅 85%),避免因注液不均导致的电芯容量一致性差(容量偏差≤3%)问题。
3. 电芯化成测试冷却保护
锂电池电芯化成(首次充电激活)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热量(温度升至 40-50℃),高温会导致 SEI 膜生成不均(影响循环寿命),甚至引发电芯热失控。冷水机采用 “化成柜多通道冷却系统”:通过冷却板与电芯表面贴合,将电芯温度稳定控制在 30±0.5℃,同时配备 “充电电流联动” 功能 —— 当化成电流从 0.5C 提升至 1C 时,自动提升冷却功率(从 500W 增至 800W),实时抵消电流增大产生的额外热量。例如在圆柱锂电池化成中,冷却保护可使电芯化成后循环寿命达 1500 次以上(高温化成仅 1200 次),电芯表面温度差≤2℃,SEI 膜阻抗稳定在 50-80mΩ,符合《锂离子电池化成工艺要求》,避免因高温导致的电芯鼓包、容量衰减问题。
4. 低湿度适配与防腐蚀设计
锂电池制造车间为干燥房(湿度≤1% RH),冷水机采用 “全封闭低湿度兼容结构”:外壳采用 304 不锈钢(表面喷砂处理,避免凝露),所有电气部件采用防潮设计(防护等级 IP65),防止低湿度环境导致的部件静电损坏;接触电解液的冷却管路采用 PTFE 材质(耐碳酸酯类电解液腐蚀,使用寿命≥5 年),管路接口采用氟橡胶密封垫(耐高低温 - 20℃至 200℃,防电解液渗漏);同时配备 “静电消除模块”,避免静电吸附粉尘污染极片或电芯。
锂电池制造对电芯容量、循环寿命要求极高,冷水机操作需兼顾微精度控温与干燥环境适配,以锂电池专用水冷式冷水机为例:
1. 开机前干燥与系统检查
• 干燥检查:启动注液室除湿系统,确保环境湿度≤1% RH;用无尘布蘸取异丙醇(纯度≥99.7%)擦拭冷水机表面及接口,去除残留粉尘与静电;检查冷却管路 PTFE 部件是否有破损,避免电解液渗漏;
• 系统检查:确认冷却介质(去离子水,电阻率≥18.2MΩ・cm,添加防腐蚀剂)液位达到水箱刻度线的 85%,检测水泵出口压力(稳定在 0.3-0.5MPa),查看冷却辊、化成柜冷却板接口密封状态(无渗漏);通过电阻率仪检测冷却介质纯度,不达标则启动纯化系统(反渗透 + EDI)处理。
1. 分工序参数精准设定
根据锂电池不同制造工序需求,调整关键参数:
• 极片干燥冷却:冷却辊水温 20±0.5℃,水流速度 1.2-2.0m³/h(按极片速度适配),开启 “速度联动” 模式,极片速度每提升 0.5m/min,流量增加 0.3m³/h;
• 电芯注液:注液室冷却水温 23±0.3℃,电解液储罐冷却水温 22±0.2℃,水流速度 0.8-1.2m³/h,开启 “双恒温联动” 模式,温度偏差报警阈值 ±0.2℃;
• 电芯化成:化成柜冷却板水温 28±0.5℃,水流速度 1.0-1.5m³/h,开启 “电流联动” 模式,充电电流每提升 0.2C,冷却功率增加 100W;
• 设定后开启 “权限加密” 功能,仅持锂电池操作资质人员可调整参数,操作记录自动上传至锂电池生产执行系统(MES),满足 IATF 16949 质量追溯要求。
1. 运行中动态监测与调整
通过冷水机 “锂电池制造监控平台”,实时查看各工序温度、冷却介质电阻率、电芯化成数据(电压、温度)等信息,每 5 分钟记录 1 次(形成电芯质量台账)。若出现 “极片含水率超标”(多因冷却辊温度偏高),需降低冷却辊水温 1-2℃,小批量试干燥(10 片极片)检测含水率;若电芯注液量偏差超 5%(多因电解液温度波动),需重新校准储罐冷却水温 ±0.1℃,同时检查注液泵精度;若化成电芯温度超 40℃(多因冷却功率不足),需提升冷却板水流速度,降低化成电流至 0.8C,待温度恢复后重新测试循环寿命。
2. 换产与停机维护
当生产线更换电芯类型(如从方形电芯换为圆柱电芯)或极片材料(如从三元正极换为磷酸铁锂正极)时,需按以下流程操作:
• 换产前:降低冷水机负荷,关闭对应工序冷却回路,用去离子水冲洗冷却辊、注液室冷却盘管(去除残留极片粉末、电解液),根据新电芯工艺重新设定参数(如磷酸铁锂极片干燥冷却温度降至 22℃);
• 换产后:进行 “空白电芯测试”(用空载电芯模拟化成、注液工序),检测温度精度与冷却效果,合格后装入待加工极片 / 电芯正式生产;
• 日常停机维护(每日生产结束后):关闭冷水机,启动系统自清洁程序(用去离子水循环冲洗管路 20 分钟 + 氮气吹扫干燥),更换冷却介质过滤器滤芯;清洁温度传感器(用无尘布擦拭),检测注液室湿度是否达标。
1. 特殊情况应急处理
• 冷却介质污染(电解液渗漏):立即停机,关闭与注液室 / 化成柜的连接阀,排空污染介质并按危废规范处理;用去离子水冲洗管路 3 次,启动纯化系统使新介质电阻率达标;已加工的极片 / 电芯需进行全性能检测(如极片涂层附着力、电芯容量),不合格产品全部报废;
• 突然停电(电芯化成中):迅速关闭冷水机总电源,断开与化成柜的连接,启动备用 UPS 电源维持电芯低温存储(温度≤25℃);恢复供电后,先启动纯化系统,待介质纯度达标后逐步启动冷水机,对停电前化成的电芯重新激活并检测循环寿命;
• 注液室温度骤升(超 28℃):立即停止注液操作,启动冷水机 “应急冷却” 模式(注液室冷却流量提升至 1.5 倍),同时加大除湿系统功率;待温度恢复至 23±0.3℃后,检查冷却盘管是否结垢,排除故障前禁止继续注液,已注液的电芯需检测电解液含水率。
• 日常维护:每日清洁设备表面与过滤器,检测冷却介质电阻率;每 2 小时记录极片含水率、电芯化成温度数据;每周用柠檬酸溶液(浓度 1%)清洗冷却管路(去除水垢),校准温度传感器(溯源至国家计量院锂电池专用标准);每月对水泵、压缩机进行低振动维护(更换减震垫),检查 PTFE 管路腐蚀状态;每季度更换纯化系统树脂,对管路进行压力测试(保压 0.5MPa,30 分钟无压降);
• 选型建议:极片干燥选 “冷却辊专用冷水机”(控温 ±0.5℃),电芯注液选 “双恒温冷水机”(带低湿度适配),电芯化成选 “多通道冷却冷水机”(支持电流联动);大型锂电池工厂建议选 “集中供冷 + 分布式纯化系统”(总制冷量 100-200kW,支持 8-12 条电芯生产线并联);选型时需根据电芯产能与工艺需求匹配(如年产 1GWh 动力电池需配套 150-200kW 冷水机,圆柱电芯化成需配套 50-80kW 冷水机),确保满足锂电池高精密制造需求,保障电芯性能与安全。